「沒有業務員你根本沒生意,不會獲利,根本活不了。」-張忠謀。上流哥在第一章點出業務的重要性,仔細想一想,即便是經營一家小店,沒有業務行銷能力,或者更甚至於是採購時,也應該要有業務的本性,靈活的反應以獲取廠商信任與更好的合理成本。
「我從開始上班就一直思考工作和生活的平衡,工作是為了更好的生活,但是,很多人往往本末倒置,為了工作犧牲生活。在沒有拿捏好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前,為了工作賠掉健康,賠掉和家人相處的時間,或者犧牲了自己年輕時的夢想,然後,因為工作很辛苦、壓力很大,所以需要紓壓,又花了大錢買名車、豪錶來犒賞自己,把錢浪費在沒意義的奢侈品上面。甚至因為上班過度勞累,導致健康出了問題,在花大把的鈔票去看醫生、去買藥,結果就是拚了名的工作,卻沒有比別人多存下多少錢,這樣的循環就錯誤了。」上流哥的生活觀念和筆者相近,筆者在選擇工作時,直接選擇了可以準時下班的工作(產業),甚至會在面試時直接向主管確認下班時間。因為我認為,只有完整的下班生活才可以讓自己放鬆,可能是一天的勞累或壓力都可以在這段時間好好釋放,就算只是當沙發馬鈴薯,更好的當然是安排下班的運動休閒,這樣隔天可以以更好的狀態上班。
「堵住口袋破洞是解決理財問題的第一步。在行銷學中,有所謂「需求」和「欲求」,滿足「需求」所需要的花費和滿足「欲求」所需要的花費可能差距很大。如一家人住30-40坪房子已經足夠,但慾望可能會讓你想住到100坪。在做財務規劃前,先將人生規劃想清楚。」
消費錢衡量自身能力,請勿越級消費。
物品會隨時間貶值,而投資會帶來更多財富。
節日多半是商業炒作、目的是創造消費。
課金遊戲是個大坑,一但深陷將損失慘重。
有效管理訂閱,避免成為財務黑洞。
「房子是負債非資產,長期報酬率頂多略勝通膨率。台灣過去30-50年是經濟起飛時代,是人口持續增長的年代,房地產的報酬率相當高,也超過通膨不少,因此大家認為房地產是資產。但長期角度來看,如已開發國家美國來看,房地產的報酬率只略勝通膨,台灣未來情況也是如此。」
「最近幾年,台灣房地產價格的上漲,主要是來自房價上漲,而非租金收益所帶動的上漲。目前的租金收益率,已經低到剩下1.5%了。也就是一千萬的房子 ,只能收租15萬。」這跟筆者的六年來租屋觀察不同,台北市至少有2.4%左右的年化報酬率。不過上流哥是以投報率的觀點來看,以金錢使用效率上2.4%的年化報酬率是非常低的。
在這裡要思考的問題其實很有趣,排除政策面抑制效果(畢竟不可控),房租會不會有一個長期的抑制增長效果?
「資產也會泡沫,如獲利不上漲,股價卻拼命漲的時候;房租不上漲,房價卻拼命漲的時候。」這邊要想的是租金在這10幾年的成長期間的確是上漲的,筆者觀察台北市2015-2018年期間租金價格一坪增長500元左右,2018-2020包租代管業炒作下,一坪價格又增長了200元左右,相當於10坪空間,5年漲了7,000元,約從13,000增至20,000,漲幅53%,而台灣實質經常性薪資自2015/01的39,603.41至2020/01的41,013.75,漲幅3.56%。上述的數據可以發現,個人可支配所得絕對會被租金所壓縮,進而影響民間消費動能,長期而言勢必會降低租金,進而影響房價。這種走勢,在已開發國家很常見,台灣在2018年10月已經主動宣布進入已開發國家的行列。
圖:實質經常性薪資為經常性薪資扣除通膨影響因素所得,較能表示真正薪資可消費的能力。
2003年進入社會的大學生或研究生,假設存三年本金買房,現在約42歲-44歲,是目前台灣社會的主要消費主力。2000年至2008年期間,是房價剛開始要上漲的時期,這段期間的漲幅較後段2008年至2015年間小。也就是說,這些目前的中間分子既賺到後續房價的大成長期,也參與到經濟的飛漲年代。
2009年進入社會的大學生或研究生,假設存四年本金買房,現在約37歲-39歲,亦是目前台灣社會的主要消費主力。2008年至2015年間,是台灣房價漲幅最大的一段期間。參與到經濟起飛的最末段的年代。
試想目前30歲以下的青年世代,以他們日漸被侵蝕的可支配所得(包含日常生活物價和房價上漲),普遍需要存多久才可能買房? 加上邁入高齡化的台灣,低移入人口下,還有多少實質人口需求可以支撐房價?
圖:國泰房價指數樣本為預售和新成屋。
圖:信義房價指數樣本為中古屋,排除預售屋市場。
圖:台灣的人口結構與南韓非常相似。在未來的50年,勞動人口比例將出現劇烈的下降,自2016年的73%一路下滑至2066年的49%!
如果我們一直以台灣這20年來的房價的歷史資料來看,可能會覺得未來30-50年房價還會翻漲、維持高成長率, 租金仍然會翻漲,但有可能嗎? 已開發國家的台灣,還有可能重演如開發中國家的高強度經濟起飛,支撐房價再度起飛嗎?
上述講的是政府尚未有房市抑制政策時,可能的狀況。台灣的有效稅率,比美、日兩國低上很多,評定現值和市價差距過大,造成稅負低,如政府想增加稅收、又想抑制房價、增長民間消費,只要稍微提高不動產的有效稅率即可。會不會有一天,稅收赤字,只能往不動產稅制補洞? 畢竟漲其他稅制會被罵,但當青壯年難買房,且這群買不到房的人口數占台灣人口數漸多下,政策導向會不會改變?
目前政府的房屋買賣價格資料約自2000年開始,等待政府資料收集齊全,可以適度改善現值和市值差距過大問題,進而制訂政策改善稅基,或者釋出囤房稅。「例如,前幾年台北大幅調整土地公告現值,曾連續兩年調整漲幅超過兩成。」
中產階級家庭財務過度集中於房地產,是一種結構性的問題。
「根據波恩大學教授的估算,2008年海嘯前,美國富有家庭僅有30%財富在房地產,可是中產階級卻有高達65%財富於房地產,且多數杯有約當房價70%的長期貸款。海嘯後到2010年底,房價下跌兩成,使得中產階級家庭的房地產財富降低66%,整體財富縮水42%。相比之下,富有家庭因為投資分散,房地產佔資產只30%,且85%無貸款,所以房價下跌對整體財富影響不到10%。中產階級家庭財富過度集中於房地產,並且有高槓桿,是造成中產階級家庭風險控制能力不足的主因。」台灣的富有家庭,尤其是那種買上億房產的,大多是直接捧現金出來買賣房屋的,就算全部拿現金也佔富有家庭財富的少數。一次的房價循環,就大大的拉開中產階級和富有家庭的財富實力。
「2018年中國房地產市值高達人民幣430兆(約新台幣1,920兆元),佔GDP約5倍。1980年代日本房地產泡沫前,房地產總值是GDP的2倍,後來經濟泡沫,使得1991年房價暴跌7成,經濟陷入衰退至少20年,也稱為失落的20年。就房價所得比來看,2019年初房價所得比前三名的國家或地區依序為香港(49.42倍)、中國(29.09倍)、台灣(28.91倍)。即使將家庭可支配所得都存起來,起碼也要花掉20年以上的儲蓄。」台灣每十年普查一次空屋率,空屋率節節升高,上次是2019為19.3%,這次就是今年可以好好觀察了。
薪資成長停滯、房價所得比在高點、租金收益在低點,加上少子化、空屋率高或財政政策改變下,房價有多少的機率繼續支撐,不會泡沫?
資料來源:
留言列表